标签: 武则天

  • 偷窥人间:李治与武则天的完美婚姻画卷(下)

    李治的选择:通过婚姻重塑权力格局

    承接前两回的内容,《上》《中》讲述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结合前的情况,现在我们将探讨他们结合后的婚姻状态及其对政治局势的影响。在选择武则天作为伴侣这一点上,显然是李治主动作出的决定。这一选择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体现了李治对皇权稳固及政治布局的深思熟虑。通过与武则天结盟,李治旨在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势力组合,重新分配大唐的权力版图,并消除身边存在的潜在威胁

    《上》中已经说过,李治是李世民自己亲点的接班人,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并没有真正的拥立之功。但长孙无忌在李治接班之后还是第一时间交了投名状的,李治在位的第四年,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件中协助李治除去被视为潜在威胁的吴王李恪,这个藏在李治心里深处的忧虑。他做对了,李治有点小爽,帝国也确实稳定了,群臣也都觉得这个皇帝的舅舅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纷纷向他示好。

    然而,短暂的小爽之后,李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联合越发紧密,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成为了关陇利益集团的代表。此外,由于皇族内部多年的自相残杀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后续影响,导致李氏宗室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使得李治在用人方面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后宫中的斗争亦未停止,王皇后为了确保自己过继来的儿子李忠能够顺利接班,策划让外庭干预太子人选。居然让自己前台代理人,舅舅柳奭,倒向了长孙无忌。要知道柳奭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可是李治给的,这简直倒反天罡了

    李治登上了皇帝位置,但所有人都没有正眼看他,连自己的皇后都不站在自己这里。所有人都等着切蛋糕了,甚至可能还要切自己的那一口。不过好在暂时军队还握在徐世绩手里,他作为山东军头代表,知道自己只能背靠皇帝,天然的和关拢集团是互斥的,但是时间拖得久了,也说不定会摇摆起来。

    李治面临的这个局面很糟糕,他危在旦夕,而他的解药,就是武则天。武则天作为李渊时代没落勋贵的代表,可以作为拉拢新势力的触手,帮助团结朝堂上的分散势力。也只有选择武则天,才能改变太子人选,继而推翻所有长孙无忌的筹码,重新做一个蛋糕。当然前提是,武则天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对象,他能理解李治,执行李治的意图,在《中》篇中我们已经交代过,她就是一个为这个做准备而送入后宫的姑娘。

    成功的婚姻带来成功的人生

    本文不去论述李治和武则天对老百姓施政得失,这个话题太过庞大,只论述李治和武则天的婚姻果实。从结果来看,李治无疑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他顺利地废黜了王皇后,更改了太子的人选,并最终处决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过程中,他还获得了徐世勣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晋升的大门,调整了帝国的政治结构。

    李治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与武则天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思想上的深刻联系。他将自己的成功之道悉数传授给了武则天,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可以说是真正的爱情的体现。李治对许多人,甚至是自己的儿子,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算计,但对于武则天,他却是全盘托出。

    武则天由此获得了李治的思想精髓和执政经验的完整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转变,不再是那个曾经试图用简单粗暴方式驯服狮子骢的年轻女子。武则天并非凭借美貌或个人野心来获取权力,而是通过学习最高层次的帝王心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统治者。撇开性别差异不谈,她几乎就是一位典型的李家皇帝,尽管她的政治手段或许带有一些女性特质,但武则天已经成功地内化了李治的理念,成为其政治生命的延续。至此,她已经具备了管理整个帝国的能力。

    完美的婚姻是三次成功

    对于普通人而言,婚姻通常需要双方在共同点上寻求平衡,这就好比是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寻找最大公约数。随着参与者的增加,共同点可能会减少,但这些共同点的力量往往会变得更强,这体现了某种形式的平均主义。

    但在以获取资源为目标的政治婚姻中,情况则有所不同。这种婚姻不是追求平均主义,而是一种由一方主导并传授策略,另一方则负责执行和学习的过程。这种合作模式使双方能够对局势有着相同的认知,从而做出一致的决策,共同取得成功。

    最终,婚姻的成果体现在他们的子女身上,特别是嫡长子。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将这套成功的经验和训练方法传授给了下一代。简而言之,这就是我所说的三次成功:首先帮助自己取得成功,接着帮助伴侣取得成功,最后帮助子女取得成功

    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也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皇帝。尽管历史记载中对他们的形象有所改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接受了来自父母的严格训练。虽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的婚姻是如何成功地塑造了下一代的统治者

    最后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成功地延续了李治的生命与事业,成为其政治意志的直接继承者。这段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情感的结晶,更是他们共同理想与目标的实现。虽然统治者的模式并非普通人所能轻易模仿,但这段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婚姻不应成为普通人生活的束缚,相反,它应该成为彼此成长和成功的助力

    从李治与武则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唯有自己真正成功的事物才能有效地传递给他人;而成功本身也会带来快乐。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自身的成功,并尽可能地将其传递给我们的伴侣乃至下一代,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家庭和社会。

  • 偷窥人间:李治与武则天的完美婚姻画卷(中)

    接上篇:详细说说武则天

    在上一篇中,我们探讨了李治在即位前与兄弟们争夺储君之位的过程,以及李世民对此的反应。现在,我们将转向本文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武则天,并深入揭示她的身世和与李世民的关系。这一部分与初唐时期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也是导致后世对武则天产生误解的关键所在。一旦我们梳理清楚这些线索,就能够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揭示真相。今天,我将毫无保留地分享武则天的最大秘密,带你深入了解这位非凡女性的真实面貌

    武则天的身世:边缘化的豪族

    在通俗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武则天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家道中落的商贾之女,因美貌而被选入李世民的后宫。这种描述符合大众对武则天的初步印象,因为它易于引发共鸣,让人们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这种描述与事实相去甚远。

    武则天的父亲名为武士彟,他本是商人出身,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武士彟的真正发迹始于隋朝修建东都洛阳之时,他几乎垄断了这座新都的木材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洛阳的建设过程中,武士彟虽然得罪了权臣杨素,却赢得了杨达的支持。杨达不仅是隋朝宗室,还在武士彟失去原配后将妹妹杨氏嫁给他,成为了武则天的母亲。

    武士彟后来投身军旅,与当时的山西一把手、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通过资助和支持李渊平定叛乱,为李渊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武士彟最终官至正三品,成为李渊的嫡系重臣。即使在李世民掌权后,武士彟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绝非家道中落

    武则天确实是武士彟第二任妻子所生,但她并非庶出,而是正妻杨氏所生的女儿,享有嫡女的身份。杨氏是前朝宗室,其婚姻由李渊亲自撮合,并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这本身就是武士彟政治地位上升的标志。因此,武则天绝非出身不幸之人。

    唐武士彠,武徳中检校右厢宿卫,既䘮妻,高祖谓士彠曰:“朕自为卿更择嘉偶!”随曰:“有纳言遂宁公杨达,英才冠绝,奕叶亲贤,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遂令桂阳公主与杨家作婚主,降敕结亲,庶事官给。 《册府元龟》卷853

    尽管武士彟去世后,武家内部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武则天作为嫡女,她的生活和教育仍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武士彟的政治地位以及与皇室的关系确保了武家即便在家族首领去世后,也能维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此外,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来自显赫的宗室家庭,她自身的身份也为武则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教育条件。

    武则天和李世民:唐初后宫的政治格局

    据记载,十四岁的武则天因美貌被选为李世民的才人。然而,在这里,我们必须摆脱宫廷剧和基于繁衍目的的简单婚姻关系所带来的迷雾。初唐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后宫直接参与到了皇帝的决策之中,这意味着后宫中的每一个职位都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势力。皇后无疑是最高的象征,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的嫡系归属,即未来权力的分配。而包括才人在内的其他后宫女眷,都能直接为自己的家族发声,成为连接皇权与地方势力的重要桥梁。因此,武则天成为才人,实质上标志着李渊势力在李世民时代的重新分配,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性欲而存在。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揭示了初唐后宫的真实面貌。

    对于一个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年轻女子来说,在皇帝后宫中能够享受到当时最佳的生活条件,并有机会获得成长和发展。因此,年轻的武则天离开母亲进入后宫时,并没有太多的忧伤,而是满怀对未来憧憬。

    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 《新唐书》卷76

    所以武则天最后嫁给李治,并没有任何人对其合理性的质疑,而是反对她成为皇后。因为这会损害别人在前任皇后的政治投资,影响帝国的政治格局。为了反复说明后宫人选对前台政治介入之深,我将再举几个例子。

    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背后的长孙家族,横跨关陇和关东两大豪族集团,这使得李世民的继任者只能从她的三个儿子中选出。同样地,李世民的其他五位妃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家族势力,其中包括前朝重臣的女儿。这些妃子背后的家族势力,均能够方便地为她们提供关于时政的见解和意见。

    如果你仍然怀疑后宫中的女性仅仅是简单的存在,那么我们来看看上官婉儿的例子。她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李治的才人,到了中宗李显时期,又被提升为昭容。这是否仅仅是因为裙带关系呢?显然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即使武则天对此事了如指掌,她也没有加以阻止,毕竟上官婉儿先是成为她的丈夫的才人,随后又成为了她儿子的昭容。

    这里的关键在于,“才人”的称号实际上是一张进入后宫的通行证,意味着一种政治角色而非纯粹基于性关系的身份绑定。上官婉儿之所以被封为才人,实际上是武则天通过高宗之手赋予她的,以此让她更方便地在自己身边工作,充当智囊团的一员,以抗衡朝廷中的官员。

    接下来

    因此,不要再误以为唐朝的男女关系是混乱的。千万不要将通俗小说中的情节与现实混为一谈。当你能够深入理解初唐的政治格局时,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一方会愚蠢地将毫无准备的少女送入后宫进行竞争。相反,各方势力都会精心挑选并培养具有政治才能的女性,然后将其送入后宫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当然,我们知道最终武则天取得了胜利,而帮助她成功的正是李治。他们之间的婚姻不仅成就了武则天,更是让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统治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续篇章中详细探讨。

  • 偷窥人间:李治与武则天的完美婚姻画卷(上)

    写在开头,关于家庭、婚姻、子女

    武则天,这位屹立于男权社会顶峰的非凡女性,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亦是最受争议与误解的统治者之一。公众对她的认识往往受限于传统性别角色和对统治阶层的刻板印象,这种模板化的思维阻碍了对武则天真实面貌的全面理解

    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人们容易陷入固有的观念框架之中,而本文旨在突破这些藩篱,探索李治与武则天的婚姻生活,以此为镜,映照出皇室与庶民在家庭、婚姻以及子女教育上的迥异之处,进而展开细致的剖析与对比。

    在初读这段历史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本能地排斥这种迥异的生活模式。这种反应实属正常,毕竟统治阶级的生活轨迹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相去甚远,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正如我早年间研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对于书中涉及的家庭关系,我也曾心存疑虑。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我逐渐深入研究,最终得以拨云见日,对这一复杂的历史议题有了更为透彻的洞悉。

    从李治接班说起

    在广泛的影视创作和通俗文学中,李治常常被塑造成一位性格软弱的君主形象:未登基前备受兄弟欺凌,即位后又显得优柔寡断,甚至在晚年被妻子武则天夺取了政权。然而,这正是对李治最深刻的误解。实际上,唐朝历代皇帝皆是经过严格筛选与磨练的政坛高手,他们心思周密、果敢决断,李治无疑是其中的典范。通过深入分析李治的登基之路,我们能够洞悉统治者对子女培养的独特标准,以及这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显著差异。

    李治通往帝位的征程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两位兄长,李承乾与李泰。由于年龄相近,继承权之争自然在二人之间激烈上演。在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较量中,李泰曾一度看似占据上风,而李承乾却因图谋不轨而最终败露,导致自己的储君之位化为泡影。本文的重点在于解析李治与李泰之间的竞争,它不仅是一场权力的角逐,更是对个人智慧与政治策略的考验。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旧唐书 卷八十四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白话文直接翻译是,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乃我重生之日。我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以便把大位传给晋王李治。’世上有谁不爱自己的儿子,朕见李泰这么做,心中十分心疼他。”谏议大夫褚遂良却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请您再深思,千万不要犯下错误。陛下百年之后,魏王便拥有天下,那时他又怎么肯杀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

    这段对话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若换作普通父亲听到儿子说出如此承诺,或许会信以为真,流露感动。但对于李世民,这位十几岁便领兵作战,二十出头一举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二十七岁时策划玄武门之变,软禁父亲并手刃亲兄弟的帝王而言,李泰的言辞显然过于虚假。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对此感到深深的失望。那为什么还要问褚遂良呢?皇帝是一个演员,但是优秀的皇帝还是一个导演,李世民就是这样典型的代表,其一,可以试探自己的近臣在太子人选上是否已经站边,当然褚遂良表现是合格的,太子没登基前始终听命于皇帝。其二,他要用这段对话堵上以后人的嘴巴,他要在历史上做一个好爸爸呀!到这里李泰基本已经出局,李世民已经有了选择,但我们也要继续看看李治的天才表现。

    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资治通鉴 卷一百九十七》

    这段说的是,魏王李泰惟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对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未成已自尽,你一点都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后十分忧愁。唐太宗感到奇怪,就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太宗听后很是失望,开始后悔答应立李泰的话。

    李治绝非软弱之辈,他耐心等待着李泰在重压之下露出破绽。果然,李泰在不经意间落入了圈套,李治以一副无害的模样诱使李泰言辞失当,自陷险境。李泰的鲁莽言语暴露了他在策略上的浅薄,他试图以生死相挟,却不知这恰恰授人以柄,仿佛在暗示他人为了求生可以无所不为。李治无需采取极端措施,只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仅凭一抹忧郁的神情,便足以削弱李泰的地位。

    此时此刻,试问李世民是否察觉到了李治的心机?答案毋庸置疑,他早已洞悉一切。李世民欣赏的正是这样的儿子,一个在既定规则下能巧妙运用手段的人,一个有能力承继帝国重担的继承者。这与平民百姓对后代的期待大相径庭,他们渴望孩子纯真善良,而李世民需要的是能够引领国家前行的领袖。李泰的再次失策让李世民深感失望,他明确意识到,帝国的未来掌舵人不应仅仅是个空谈的理论家,更不能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

    史料记载中,长孙无忌等人看似在推动李治登上太子之位,但实质上,这一切均出自李世民的精心布局。作为一位卓越的帝王,李世民深知挑选继承人的标准,他清楚什么样的特质才能胜任皇帝之职。因此,李治的最终胜出,实则是李世民深思熟虑的结果,体现了他对帝国未来的深远考虑。

    接下来

    步入下一章节,我们将聚焦于李治登基后所展现的政治手腕,以及武则天如何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初次崭露头角。深入探究李治的执政风格与决策,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皇帝的领导艺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武则天在宫廷权力博弈中逐渐崛起的身影。李治与武则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了唐代历史中一段不可忽视的篇章。通过他们的互动与合作,我们得以窥见皇权与后宫力量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对夫妇如何携手塑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