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人间:李治与武则天的完美婚姻画卷(上)

写在开头,关于家庭、婚姻、子女

武则天,这位屹立于男权社会顶峰的非凡女性,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亦是最受争议与误解的统治者之一。公众对她的认识往往受限于传统性别角色和对统治阶层的刻板印象,这种模板化的思维阻碍了对武则天真实面貌的全面理解

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人们容易陷入固有的观念框架之中,而本文旨在突破这些藩篱,探索李治与武则天的婚姻生活,以此为镜,映照出皇室与庶民在家庭、婚姻以及子女教育上的迥异之处,进而展开细致的剖析与对比。

在初读这段历史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本能地排斥这种迥异的生活模式。这种反应实属正常,毕竟统治阶级的生活轨迹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相去甚远,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正如我早年间研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对于书中涉及的家庭关系,我也曾心存疑虑。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我逐渐深入研究,最终得以拨云见日,对这一复杂的历史议题有了更为透彻的洞悉。

从李治接班说起

在广泛的影视创作和通俗文学中,李治常常被塑造成一位性格软弱的君主形象:未登基前备受兄弟欺凌,即位后又显得优柔寡断,甚至在晚年被妻子武则天夺取了政权。然而,这正是对李治最深刻的误解。实际上,唐朝历代皇帝皆是经过严格筛选与磨练的政坛高手,他们心思周密、果敢决断,李治无疑是其中的典范。通过深入分析李治的登基之路,我们能够洞悉统治者对子女培养的独特标准,以及这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显著差异。

李治通往帝位的征程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两位兄长,李承乾与李泰。由于年龄相近,继承权之争自然在二人之间激烈上演。在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较量中,李泰曾一度看似占据上风,而李承乾却因图谋不轨而最终败露,导致自己的储君之位化为泡影。本文的重点在于解析李治与李泰之间的竞争,它不仅是一场权力的角逐,更是对个人智慧与政治策略的考验。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旧唐书 卷八十四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白话文直接翻译是,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乃我重生之日。我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以便把大位传给晋王李治。’世上有谁不爱自己的儿子,朕见李泰这么做,心中十分心疼他。”谏议大夫褚遂良却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请您再深思,千万不要犯下错误。陛下百年之后,魏王便拥有天下,那时他又怎么肯杀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

这段对话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若换作普通父亲听到儿子说出如此承诺,或许会信以为真,流露感动。但对于李世民,这位十几岁便领兵作战,二十出头一举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二十七岁时策划玄武门之变,软禁父亲并手刃亲兄弟的帝王而言,李泰的言辞显然过于虚假。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对此感到深深的失望。那为什么还要问褚遂良呢?皇帝是一个演员,但是优秀的皇帝还是一个导演,李世民就是这样典型的代表,其一,可以试探自己的近臣在太子人选上是否已经站边,当然褚遂良表现是合格的,太子没登基前始终听命于皇帝。其二,他要用这段对话堵上以后人的嘴巴,他要在历史上做一个好爸爸呀!到这里李泰基本已经出局,李世民已经有了选择,但我们也要继续看看李治的天才表现。

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资治通鉴 卷一百九十七》

这段说的是,魏王李泰惟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对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未成已自尽,你一点都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后十分忧愁。唐太宗感到奇怪,就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太宗听后很是失望,开始后悔答应立李泰的话。

李治绝非软弱之辈,他耐心等待着李泰在重压之下露出破绽。果然,李泰在不经意间落入了圈套,李治以一副无害的模样诱使李泰言辞失当,自陷险境。李泰的鲁莽言语暴露了他在策略上的浅薄,他试图以生死相挟,却不知这恰恰授人以柄,仿佛在暗示他人为了求生可以无所不为。李治无需采取极端措施,只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仅凭一抹忧郁的神情,便足以削弱李泰的地位。

此时此刻,试问李世民是否察觉到了李治的心机?答案毋庸置疑,他早已洞悉一切。李世民欣赏的正是这样的儿子,一个在既定规则下能巧妙运用手段的人,一个有能力承继帝国重担的继承者。这与平民百姓对后代的期待大相径庭,他们渴望孩子纯真善良,而李世民需要的是能够引领国家前行的领袖。李泰的再次失策让李世民深感失望,他明确意识到,帝国的未来掌舵人不应仅仅是个空谈的理论家,更不能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

史料记载中,长孙无忌等人看似在推动李治登上太子之位,但实质上,这一切均出自李世民的精心布局。作为一位卓越的帝王,李世民深知挑选继承人的标准,他清楚什么样的特质才能胜任皇帝之职。因此,李治的最终胜出,实则是李世民深思熟虑的结果,体现了他对帝国未来的深远考虑。

接下来

步入下一章节,我们将聚焦于李治登基后所展现的政治手腕,以及武则天如何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初次崭露头角。深入探究李治的执政风格与决策,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皇帝的领导艺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武则天在宫廷权力博弈中逐渐崛起的身影。李治与武则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了唐代历史中一段不可忽视的篇章。通过他们的互动与合作,我们得以窥见皇权与后宫力量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对夫妇如何携手塑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已发布

分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