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人间:这世界上没有坏的宦官,论宦权的发展。

太监和宦官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很多朝代的衰亡是和宦官“擅权”有关系的,所以认为宦官危害的人多,但知宦官体系和其发展的人少,今天就与诸君谈一谈宦权的发展。

首先明确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宦官本不是阉人,一直到东汉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比如赵高就是秦朝有名的宦官,但他不是阉人,还生有女儿。关于“宦”字的详细释义可以参考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宦官这一章节,我总结一下便是宦字拥有学和养两层意思,而学和仕又是同一层意思,宦官意指皇帝养的“门客”。其次,太监是太监,宦官是宦官,虽都是阉人,但一个有官职,一个没有身份。我想说并不是太监权力就大,普通太监也是做牛做马的牲口命。

最后,宦官虽然因为《后汉书·宦者列传》存于后世让人认为宦官都是坏的,但其实宦官体系出过很多推动历史前进的事迹,例如:下西洋的郑和,发明造纸的蔡伦等等。宦权的产生其实是和皇权密切相关的,从历史角度来说,很多事情没有好与坏,尤其不能跳脱时代来看问题。要说清楚宦官的问题,必须把“朝廷”的组织架构演变拿来说一说,品一品中国历史上“朝廷”进化的缘由和优缺点

秦朝到西汉:解决功臣集团瓦解宗室中央集权

很多人一谈到古代中国社会都不自觉称其为封建社会,其实这样笼统的归类是不对的。在秦朝这个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封建制度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皇帝号令一切的结构。通俗点说,在这个体系中,封建世袭制度被打破,只有皇帝能够将自己的地位传递给后一代,其他人地位再高也无法直接世袭父辈的政治地位。这是防止战后功臣集团增强自己实力的最好办法,参考了六国覆灭的经验。秦朝建立时,有始皇帝的威名在,内部确实没有乱。但当他一死,因为嬴政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立皇后,失去了这唯一的集权核心,天下就大乱了。

西汉的建立是以刘邦为首的沛县功臣集团的胜利,汉初又短暂回到了分封制局面。也难怪,大伙功劳那么重,国土面积那么大,你不封大家做诸侯王说不过去。但显然刘邦自己很清楚一个问题,他生前大家不乱,死后乱了怎么办?你们不是我对手,但是我儿是不是你们儿子对手呢?于是对异姓王大开杀戒,直到白马盟会立下誓言,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里就是要启用宗室来代替功臣集团协助皇帝管理国家,毕竟血缘关系是第一位的

但宗室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也会疏远,普通人家疏远的更快点,譬如你不会和你爸爸的爸爸的弟弟的儿子很相熟,因为平时连个社交机会都没。到了汉景帝时期,地方势力愈加强大,中央执行很多国策都受制于地方,皇帝希望通过晁错的《削藩策》来强化中央的权利,于是就发生了刘家内部的七国之乱。这里的问题就很明显了,真的要举一国之力处理事情,在古代要改革,中央集权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即使是宗室也未必能一条心。到了武帝一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中央集权算是成功了,此对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阳谋之一,他解决了宗室随着时间推移而导致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集权之后的武帝在武功方面是有一定成果的,可见有时候要做某些事情,确实需要举一国之力。

东汉:外戚专权导致宦权在内朝抬头

东汉的结构从光武开始,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刘秀的起兵之路大量整合了外部资源,比如两个老婆家的地方势力南阳系和真定系,还有河西窦融这种割据势力。作为刘秀宗室靠山的哥哥刘演被杀之后,他的政府架构中宗室比例比较低。相对来说,刘秀是一个很包容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账面有什么。和刘邦风格有鲜明的不同,他并没有对功臣集团开杀戒,保留功臣富贵的同时,使用文臣来管理国家。但是整东汉一朝出现了一个致命问题,皇帝的寿命太短了,平均年龄不超过27岁。短寿的原因这里不铺开说,但导致一个问题,未成年的皇帝继位,国家大事就操控在皇太后的手里。虽然这些皇太后没有像后来的武则天一样当皇帝,但其中的佼佼者例如邓太后邓绥,梁太后梁妠,对帝国的控制力比很多男性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太后的强大也带来了一个裙带问题,外戚势力崛起,这里乍看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依然是一家人。但问题是皇帝死的实在太早了,导致连儿子都没能留下,此时的皇太后只能从宗室里过继来一个“儿子”来当皇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太后和小皇帝在同一个朝廷,那么对于小皇帝而言强大的外戚就是一种威胁,小皇帝终会长大,和他名义上的“母后”及其势力进行一场夺权之战。这时候太监就登场了,外朝的文官系统基本已经被外戚渗透了,宗室也不够强大且远水不解近渴。太监是小皇帝从小一起陪伴长大的玩伴,但最重要的是从太监角度来说这些无后之人只有皇帝可以依托,皇帝如果不能打败太后那么他们也命悬一线。因此皇帝开始给内朝太监配置更高规格的权利,就是为了和外戚博弈做准备,随时准备在宫里解决外戚。

总结,东汉时候,皇帝,宗室,外戚,功臣集团,文臣,宦官这些朝廷的基本元素已经收集完毕,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平衡二字。但随着帝国的高速发展,这个结构对于皇帝还是不够,宦官本质还是内朝的,外庭要听群臣之首宰相的意见,士族的权利愈来愈大。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告别官员选举一言堂

到了魏晋时期,官员的选拔基本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里,换言之,操控国家的权利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流转。但此时的世家大族也不会有野心去发动政变,世道太平我赚钱不好么,他们完全在皇帝的“规则”下赚钱,老百姓有怨言,他们就让制度背锅,换言之让皇帝背锅。这下,皇帝很头痛,他需要去瓦解人才选拔制度中,官员任命变向世袭的问题。于是,曹操让陈群设计了九品中正制度,较汉朝官员选拔的“一家之言”,改成了中央多方参与,避免了外庭结构的固化和结党化。虽然这本质还是一种选举制度,作为一个补丁,依然有效的执行到了南北朝时期。由此可见,内朝太监也不是外能的,他们可以帮助皇帝夺权,但是内朝的太监再强也对付不了外面这些士族

隋+唐+宋:开科举“共享”统治权

过了南北朝,来到隋唐,此时开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本质是将外庭官员的选举改成考试,“考”和“试”这个结构,打破了之前中国历史设定,皇帝要让老百姓通过这种渠道加入到统治阶级。皇帝共享统治权,这显然动了功臣集团的蛋糕,这没办法,隋朝杨家唐朝李家都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他们是士族体系受益者同时也预见到了弊端。

到了李唐时代的朝廷,因为疆域变大和戍边问题,地方上的权利逐步变大,但总体来说军权和行政权还是分开的,地方大员相互节制无法威胁中央。但因为经济的原因,唐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关联导致节度使采访使合二为一,地方大员开始军政一体,很多事情开始走向失控边缘。唐玄宗李隆基城府特别深又喜欢用李林甫杨国忠玩黑白脸这一套,直接逼反安禄山。插一句,单说李隆基和安史之乱与其用人之道的关系可单独成文,这里不展开讲。安史之乱的后果就是更放权了,唐朝各个藩镇不受中央节制了,尤其是安史之乱中投降的河朔三镇基本处于事实独立。

于是盛唐结束,到了唐的下半场,在这种场面下宦官又要登场了。在外庭,皇帝需要给地方派宦官作为监军,保证武装力量始终归置在自己的手里,甚至到了后期皇帝直接把军队交给宦官管理,各地动乱的情况下谁知道带兵的那些大臣会不会逃跑,逃跑还算好的,要是调转枪头就更危险了,还是太监更值得信任啊!在内朝,东汉末年那种皇帝短命的情况在唐朝没有出现,且由于宗室人丁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复杂的局面。每个皇子都有一个宦官小团伙在背后抱团,所以这里要明确一下,许多资料提到唐末太监权力大到可以杀皇帝,其实是错的,他们只是拥立自己派系的皇子。还是那句话,无后之人的下半辈子荣耀是和自己主子捆绑的,哪里有可以操控皇帝的太监。

五代十国按下不表,陈桥兵变赵匡胤上台,大宋王朝开始。赵匡胤的口号很简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什么意思呢,皇帝在最大程度把权力和士大夫分享,大家一起为国家出谋划策。具体表现是不杀士大夫,给士大夫高薪,最大程度开放上升通道,重文轻武。在这个模式中,既然重用了士大夫,也用好了士大夫,那么宦权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整宋一朝没有什么背黑锅的太监故事了,想来想去只有童贯叫得出口。可见要不要宦官“擅权”,皇帝完全可以决定。但赵宋的这个组织架构导致全国资源过度集中于首都,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给后来被蒙古人灭国埋下了不好的种子。

明朝:宦权的终极时代

明朝是整个古中国历史权术的巅峰,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真正的白手起家的皇帝,因此他对于权力看的非常非常重。借着胡惟庸一案,清洗了大量不同的声音,废除了宰相这个职务,实现了扁平化管理,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开展具体工作,从结构上可以实现一言堂。有人可能会说明朝后来有内阁首席大学士,是实质宰相,但从制度角度来看则完全不是。对于宗室,朱元璋保障其富足生活之余,剥夺了他们做官和经商之路,这个措施直到万历一朝才有所松动。对于外戚问题,朱元璋的看法很简单,明朝皇帝从民间选择妃子,其家族所授也多是虚职。

扁平化的管理需要皇帝本人非常专业和操心,但问题来了,除了朱元璋谁还能有如此旺盛精力投入到管理国家的工作当中去。到了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用大学士教宫内太监学习知识,他需要通过宦官来协助自己管理庞大的帝国,对抗愈发强大的文官集团。有一说一,任何制度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特别好的,宣宗本人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后世誉为仁宣之治。

用文化充实太监,用权力武装太监,宦官的权利在明朝达到中国历史的巅峰。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一连串牛掰的名字,土木堡之变的王振,明宪宗的西厂提督汪直,明武宗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张居正的黄金搭档冯保,九千岁魏忠贤。其中的故事不展开讲,但通过前面的故事你或许已经明白,宦权终究只是皇权的延伸,所有看上去坏的太监,终究只是“看上去”坏。而最讽刺的是,明朝的最终毁灭是因为没有了“擅权”的太监而导致皇权被文官体系制衡,崇祯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的时候,也许会恨自己错杀了魏忠贤。

总结:没有人可以打败宦官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打败“擅权”的宦官呢?因为,宦官就是皇帝的代理人,是皇帝阴暗面的代理人,谁要挑战宦权就是要造反。平衡朝廷对于皇帝是最重要的,天平的下面是各股势力的相互制约,宦官就是一种调节器的存在,随着历史发展,从内朝调节到了外庭。

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告诉你宗室时间久了不可靠,东汉的梁太后告诉你没血缘的外戚不可靠,王莽篡汉告诉你到了逆风局功臣集团也会变脸,玄武门之变告诉你儿子和老爸的关系都不怎么牢固,明朝党争告诉你科举上来的读书人当官久了会变质。尼玛你是皇帝你该怎么办?只有宦官的忠诚度最高,他们没有后代,他们的利益和皇帝永远是一个方向的,一荣俱荣,一损还不会俱损。综上所述,对于皇帝来说,只有亲妈(除武则天)和太监才是最可靠的

End

本文只是简单总结了宦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及“朝堂”的组织架构变化,为的是一探“擅权”宦官问题。希望每一个人做一个出发点自己能够满足自己,自己得到自己认可的人,而不要做一个目的性太强的人,因为一旦有了“目的”,就只能被别人牵着走。所以,期待自己做一个开心的人,哪怕穿越回去,即使你真做了皇帝,也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个开心的事情。


已发布

分类

作者:

标签